西餐烹饪品牌专业建设
典型案例
“实景实岗”对接企业 校企共育职场能人
2019年5月
目 录
一、实施背景 1
(一)适应西烹行业的人才需要 1
(二)推进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 2
二、工作目标 2
三、工作过程 2
(一)优化西烹专业教学实施方案 2
(二)推进“实景实岗”实践教学改革 3
(三)开发“实景实岗”实践教学资源 5
四、成果成效 5
(一)学生质量显著提高 5
(二)校企合作持续深化 5
(三)共享成果扩大辐射 6
五、体会与思考 7
“实景实岗”对接企业 校企共育职场能人
近年来,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,人们对西式餐饮的需求也逐渐扩大,使西式餐饮企业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。现代西餐烹饪行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向了解西餐历史与文化、掌握西餐烹饪技能、适应西餐厅各类岗位、具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方向变化。传统的西餐烹饪专业教学模式与环境,已难以与企业的新要求对接。因此,我校在西餐烹饪品牌专业中,按照培养 “有文化、精技能、适岗位、能创新”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,以西餐综合实训课程改革为切入点,探索“实景实岗”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,以培养更多满足现代西餐烹饪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。
一、实施背景
(一)适应西烹行业的人才需要
随着经济社会发展,作为餐饮主体之一西式餐饮,在我国的餐饮市场占比不断提高,各类酒店、西餐烹饪企业对高技能西餐烹饪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。
通过大量的调研、分析发现,目前,西餐烹饪行业高技能人才的稀缺,不仅表现在数量上,而且突出地体现在“质量”上。目前,企业中从事一线操作的单技能员工多,但有技能、会管理的人才少;懂得西餐历史与文化、精通西餐烹饪技术、适应多种岗位、能开发新菜肴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(对行业企业人才调研后的问题要找准并与“实岗实景”专业实训开展后解决的问题要相对应,如单技能到有技能,要加以说明、会管理怎样体现?懂得西餐历史与文化等内容是否在实训中涉及等)(表1)。
表1 西餐烹饪行业人才现状表
职业资格等级 | 所占比例 | 学历层次 | 所占比例 | 工龄 | 所占比例 |
初级工 | 28% | 初中以下 | 14% | 一年以下 | 24% |
中级工 | 22% | 初中毕业 | 20% | 1-3年 | 28% |
高级工 | 20% | 高中毕业 | 41% | 3-5年 | 36% |
技师 | 9% | 大学专科毕业 | 22% | 5年以上 | 12% |
高级技师 | 2% | 大学本科毕业 | 3% | ||
无职业资格证书 | 19% |
(二)推进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
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学校于1996年设立食品专业(西点制作工艺专门化方向),至今已有20多年,已培养出近1500名毕业生,为西餐烹饪行业发展做出贡献。但是,面对行业日益发展的新要求,按照以前传统教学方式,已难以适应。以《西式烹调技术》课程为例,在此课程中,有西餐厨房中饼房、冷菜厨房、热菜厨房、备餐厨房四个核心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。但由于原来教学实施过程中,学生仅限于在功能单一、缺乏轮岗条件的实训室训练,制约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,出现学生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匹配不够、适应岗位周期长以及岗位迁移困难等问题,难以满足现代西餐企业对员工的要求。因此,面对现代西餐烹饪企业新的人才需求变化,深化专业教学改革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。
二、工作目标
通过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、论证,在系统分析行业职业能力标准、企业岗位需求基础上,对标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西餐烹饪专业教学标准,依托校企合作,以西餐综合实训课程改革为切入点,建设西餐实景体验沙龙,以 “实景实岗”为主要特征,以企业化运作模式,创新专业实践教学模式,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,突破西餐烹饪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瓶颈。
三、工作过程
西餐烹饪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密切合作,聚焦学生职业素养与岗位综合能力培养,分析、归纳西餐厅运营的岗位与能力要求,以岗位与课程对接、职业能力与课程内容对接,共同制定专业教学实施方案,重点实施教学实施方案中的西餐综合实训课程改革。
创设“实景实岗”教学模式
为培养学生适应西餐厅多岗位工作的综合能力、职业素养及创新意识,实现与企业紧缺人才需求的对接,在学生西餐烹饪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,实施重点突破。在企业专家的共同参与下,通过分析西餐厅运营的主要岗位工作内容,确立了“实景实岗”实践教学模式,职业能力培养路径与方法。
图1 西餐厅岗位能力需求分析与实施路径
2.建设“实景实岗”教学环境
为适应“实景实岗”实践教学的要求,在行业大师及专家共同指导下,按照西餐厅运营模式与主要工作流程,建设了集餐厅服务、西餐加工制作、西式点心制作及餐厅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“西餐实景体验沙龙”。学生“西餐实景体验沙龙”既可以体验西餐厅各主要岗位工作,进行专业技能、职业素养培训,也能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,开展新菜品的研发,培育创新意识。
3.开展“实景实岗”实践教学
在组织实施“实景实岗”实践教学时,充分运用“西餐实景体验沙龙”的资源优势,在企业西餐烹饪大师、学校专业教师的共同指导下,用“厨师长——领班——厨工”的岗位组织方式,直接体验西餐厅企业工作。在总课时为324学时西餐综合实训中,师生分别承担餐厅员工角色,由企业烹饪大师及专业教师承担厨师长,学生为各岗位领班或厨工。按照西餐厅企业化工作要求,以能力培养为导向,安排学生在西餐厅的冷菜厨房、热菜厨房、饼房、备餐厨房等7个主要工作岗位进行轮岗实训,通过模块化教学,学生在参与西餐厅运营工作中,全面掌握岗位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,提高专业综合能力。
图3“实景实岗”专业实践教学实施图
为推进“实景实岗”实践教学实施,结合西餐实景体验沙龙工作岗位需求,将《西餐综合实训》课程在原有的课程结构基础上,细化为西餐冷菜厨房、西餐热冷菜厨房、饼房、吧台服务等六个模块单元,在行业企业专家的指导下,按照模块化课程教材的开发路径,编制了《西餐基础厨房》、《西餐冷菜厨房》、《西餐面点厨房》等模块教学教材。教材体现了西式餐饮行业发展的新技术、新产品,突出对学生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育,注重烹饪技巧及创新思维,具有项目导向、任务引领、学做结合的特点。同时,以教学资源建设为抓手,着力体现专业教学改革成果。建设了西餐烹饪专业网络教学平台,为师生提供了多种在线学习途径;2018年,立项建设《西餐基础制作》市级在线开放课程;开发了基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《西餐面点制作》精品课程;制作专业教学微课35个;2018年,课题《中职校西餐烹饪专业英语模块化教材开发与研究》通过市级验收。
四、成果成效
通过实施“实景实岗”专业实践教学,西餐烹饪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明显提高。近三年,学生在第七届星光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;在中国烹饪协会举办的“明日之星”比赛中获得全国亚军;在人保部的技能比赛中获得四金四银等奖项。
2016级学生西餐烹饪职业资格证书四级合格率达70%,高于上海市50%合格率的平均水平。近年来,西餐烹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及稳定率始终接近100%,就业质量高,供不应求,学校毕业生质量,得到了社会、企业的高度好评。本市威斯汀大饭店、香格里拉大酒店、喜来登由由酒店、马勒别墅等多家知名高星级酒店,每年从我校招聘许多西餐烹饪专业毕业生。
依托“实景实岗”实践教学模式创新,学校西餐烹饪专业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,不仅使“实景实岗”实践教学模式不断完善、教学质量稳定提升,而且推进了专业产教融合等工作的开展。近年来,与本市知名的红房子西菜馆合作,建立西式菜点研发中心,以研发西餐新式菜肴为切入点,企业大师与师生密切合作,将新菜品的研发与专业教学实践、师生职业素养提升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,取得了很好成效。在共同研发31个新菜品中,遴选了红酒烩羊膝骨等5道新菜在红房子西菜馆推向市场,得到了消费者的肯定和广泛好评。
通过筑巢引凤,引进上海和平饭店、新天地安仕达酒店等本市知名企业的四名一线专家作为兼职教师,新建“赖声强”大师工作室。学校与上海艾丝碧西食品限公司紧密合作,开设“巴黎贝甜”企业冠名班,由校企双方制定的人才培养及教学方案,学生将以企业未来员工的角色,进行“工学交替”,企业为优秀同学设置奖学金,对完成学业、品学兼优的同学不设试用期,直接录用为“巴黎贝甜”员工。
西餐烹饪专业在实施“实景实岗”实践教学模式中,注重将教学改革成功经验与成果物化与推广。专业带头人王芳等老师组成的教学团队,近年来参与编写上海市中职《西餐烹饪》专业教学标准;主编了国家规划教材《食品安全与规范操作》、《西餐原料鉴别与选用》;主编上海市 “双证融通”试点专业教材《汤与沙司制作》等多本教材。这些教材已成为全国职业院校西餐烹饪专业的教学用书,被安徽、广西等22个省市的职业院校与单位广泛使用,累计销售量达到22713册,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。
五、体会与思考
三年来,西餐烹饪“实景实岗”教学实践与成果,成为品牌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。西餐烹饪专业的毕业生质量显著提高,学生综合能力不断增强,得到了行业企业的肯定与赞扬,我校西餐烹饪专业在本市西餐业及职业院校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。同时,我们感到,我校西餐烹饪专业的教学改革还需要不断深化,专业建设水平与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,主要是:
要进一步依托校企合作,深化西餐烹饪“实景实岗”教学实践,建立校企融合机制,引入现代学徒制,使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与岗位需求进一步接轨。要完善西餐体验沙龙运作模式与机制,通过开放运作,产学研一体等途径,进一步增强西餐实景体验沙龙的社会服务能力,逐步形成具有自我造血功能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进一步推进专业的产教融合工作,以“研发菜品”为载体,建设机制、建立保障,促进专业产教融合的持久发展,为全面培养师生的专业能力、创新能力搭建平台;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、产品升级和持续发展提供服务。
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建设。不断将专业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与成果转化为形式丰富的教学资源,成为兄弟学校同类专业可借鉴、可复制、可操作的案例,更好地发挥品牌专业的示范与辐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