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施职业教育有两个主体,一是学校,二是企业,二者缺一不可,且是一个共生共荣体。离开了学校的职业教育和离开了企业的职业教育,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。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就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“教、学、做合一”,认为实施这一模式的前提在于学校与企业的合一。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,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强有力的助推作用。因此,校企合作,产教融合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引擎。
一、背景
我校“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”专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,为了提高办学质量,寻求与企业进行联合办学,而校企合作相应的体制、机制和制度的保障比较弱。一旦遇到实际问题,校企双方的合作就难以长久坚持下去。深入研究校企合作的新模式,加强校企合作意识,建立校企合作机制,提高校企合作水平,应是当前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。因此,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中餐烹饪专业在内涵建设中,重点关注校企合作,探索校企双方共赢、合作常态化的运行模式。
二、产教融合长效机制探索
稳定的校企合作需要有一种长效机制来保障,校企合作对于专业建设来说,其中的益处显而易见,但要找到企业的利益点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。也正因为如此, 现在许多校企合作都停留在协议上的合作或者单一项目上的合作,这种合作收效甚微,很难解决长远的需求。因此,需要从长远的合作共赢去思考,企业能为我们做什么,我们能为企业做些什么,怎么才能建立一个长效的运行模式。
经过摸索,我们觉得校企合作不仅仅需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,更需要双方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处理一些经常性事务,否则校企合作只能是在刚签约时热闹一阵,很难形成一种长期的,可以逐步推进的工作。因此,学校与企业谈论合作时建议双方成立工作室,以工作室为平台来处理双方的合作事宜。
学校与企业商定,相互成立了大师工作室,以工作室为常设机构处理日常事务。主要的做法如下:
第一,制定工作章程,通过制定工作章程来保障跨界合作机构的业务运行。
第二,将合作内容纳入工作计划,每年通过制定工作室计划,确定当年项目合作的内容和目标。
第三,定期召开工作室联席会议,沟通合作事务,反馈项目实施情况。第四,企业将工作室工作任务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进行分配。
第五,纳入考核,将工作室成果纳入双方的业务考核范围,每年由校企双方对合作成果开展年度评价。
三、校企合作成果
1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
双方工作室联手合作,实施学校与天平宾馆校企合作开展烹饪专业人才培养研究,项目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,在校企两方面工作室的参与下,探索总结校企合作的“工作室制”下烹饪人才培养方式,尤其是学校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,使学校达到规范办学、科学办学, 提升教学质量,提高人才素质的目的。通过以工作室框架下的校企合作办学研究,获得一些重要经验,以满足区域、行业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实际需求。另一方面是通过项目研究,丰富工作室框架下的校企合作办学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模式,探索总结工作室框架下的校企合作办学的规律,着力提出具有现实性、针对性、可操作性方法和经验。
2、创新合作机制促进名师进课堂
工作室机制建立后,首先解决了校企合作中的师资问题。目前,天平宾馆通过工作室的协调,可以以“工作室名师”的名义安排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到学校任教。由于有工作室的技术支撑,企业授课名师从一个单体,变为具有一个团队的技术支撑,所教授的内容能够形成体系,便于学生逐渐学习掌握。企业名师授课的常态化将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和企业菜单菜带进课堂,使课程内容得以丰富,学生实践能力得以提高。企业名师对学生的熟悉程度日益加深,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,便于深入教学和过程性评价。
3、“三段式工学交替”实训合作
通过校企双方的工作室机制共同制定了“学生三段式工学交替实训方案。
(1) 岗位认知模块——学做职业人
岗位认识安排在新生报到入学的第一周军政训练周,学校在军政训练周中穿插各项专业认知活动。新生对报考的专业在认知上比较模糊,岗位展示的目标是让学生对将来所从事的岗位有一个基本的认识,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学习动力,为入学后的学习培养职业情感。主要形式是企业岗位参观调研和学校专业认知性学习讲座。
(2) 岗位见习模块——尝试职业人
岗位见习安排在学生进入第四学期学习之前,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后对专业技能和知识有一定的掌握,并且已具备初级的水平,岗位见习的目标是强化学生已掌握的技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,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,为中级水平学习打下基础。同时,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初步认知,在企业中如何与同事相处、与上司相处。主要形式是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学生合作完成中厨房岗位任务。
(3) 顶岗实习模块——做好职业人
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,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已具备专业中级的技能和知识,顶岗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强化中级岗位技能,在真实的岗位中能够逐步开始独立工作,并达到可以独挡一面的专业水平。主要形式是在真实的岗位上逐步学会独立完成工作任务。
通过三段式工学交替的培养使学生在与企业的近距离接触中,增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、团队协作能力、操作能力,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弱势以及自己在未来就业市场
上的位置,更加务实、勤奋,并且明确了自己今后的目标。
4、合作编写校本教材
通过双方的合作,企业对学校的教学要求有了深入的了解,并在此基础上,由双方工作室负责人牵头,成立校本教材编写委员会,由学校教师和企业高技能人才合作,共同开发校本教材。教材实用性问题在学校“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”专业中长期存在,如传统教材多由劳动部门编写,权威性足够,但不大适用于 15 岁到 18 岁年龄的中职生。同时,教材与学校教学不同步、与教师实际授课情况有差异。基于这些原因,工作室将教材开发纳入工作计划,旨在编写一本让学生喜欢又能真正帮助到教师教学,学生学习的教材,使烹饪课的学习变得更快乐、更有效,《中餐
烹饪技术》与《美味旅行记》由此诞生。教材编写过程中,来自天平宾馆的多位烹饪大师和专家积极参与,他们一边在学校执教,一边仔细总结教学中的各种细节,把行业的最新动态与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融为一体,精心写入教材,体现了校企深度合作的丰硕成果,该教材已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。
5、开发数字教学资源
为丰富数字媒体教学资源,校企工作室联合策划制作了包括刀工,菜肴制作等方面的数字媒体教学资源,共完成菜肴制作、面点制作微课 10个,实践教学视频 78 个。与以往不同的是,由于校企间建立了长期和双向培训机制,资源开发既是双方工作室年度的共同成果,也是双方在人员培训方面的重要资源,因此,企业参与本次合作的积极度很高,在各个环节都深度参与了该项工作,如项目的策划、咨询、材料准备、并且还直接承担任了数字媒体资源的开发和拍摄工作,使实训教学示范更为贴近企业岗位的实际要求。这些数字媒体资源突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,尤其突出了企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优势,构建符合真实工作场景的实践教学平台,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。